92岁小麦育种家、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李晴祺逝世
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晴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18日在泰安不幸逝世,享年92岁。2016年,李晴祺教授在即将丰收的麦田。李晴祺教授1931年1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1949年9月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农艺系并入山东农学院,195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任农学系副主任、主任,兼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攻关作物育种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小麦专家组成员,中国种子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发表时间:2022-02-21 08:22:37浏览次数:366
邓小平逝世25周年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永远的小平!春雨纷纷怀念深深......25年前的今天1997年2月19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邓小平的遗愿邓小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发表时间:2022-02-19 15:42:17浏览次数:418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重庆“背篓夫妻” 女主人公逝世
2月18日早9点左右江津区石门镇永安村“背篓夫妻”女主人公许厚碧逝世享年63岁从此这段让无数人感动的真爱“你是我的眼”终成绝唱有你的眼生活就充满光明有你的腿人生的路不再艰难“背篓夫妻”许厚碧与曹树才 江津融媒体中心供图江津区石门镇永安村曹树才患有先天性眼疾,更为不幸的是,9岁那年,他在一次农活中摔倒在地,残存一点视力的左眼眼球爆裂,双眼永远丧失了感受光明的能力。邻村的许厚碧幼年时患软骨病,后来双腿瘫痪,无力行走。经好心人牵线,1987年,曹树才将“未曾谋面”的许厚碧娶回了家。许厚碧与曹树才 钱波 摄没有大
发表时间:2022-02-19 15:37:03浏览次数:334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首席航天摄影专家张桐胜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张桐胜先生多位友人处获悉,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首席航天摄影和国防科技摄影专家张桐胜先生于2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公开资料显示,张桐胜出生于1953年,生前系中国首席航天摄影和国防科技摄影专家,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第九届顾问,中国文联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摄影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中
发表时间:2022-02-19 13:56:41浏览次数:350
著名史论家、西安美院教授赵农去世 享年60岁
赵农教授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赵农教授因突发脑梗塞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17日下午19时01分在西安家中逝世,享年60岁。赵农教授(1962年7月~2022年2月17日)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毕业后一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曾任美术史论系主任,为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史论、美术学、民间手工艺。在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中分别担任《中国艺术设计史》、《民间艺术概论》、《古代美术史研究与写作》、《毕业论文辅导》等课程。主持的美术史论系2011年获得“国
发表时间:2022-02-18 10:50:14浏览次数:563
湖南武冈籍抗战老兵曹笃云逝世,享年97岁
湖南武冈籍抗战老兵曹笃云于2022年2月15日早上10点在武冈家中“归队”,享年97岁。曹笃云,1925年6月3日出生,武冈市落子铺村人。1941年参加国民党抗日部队李明灏97军通讯营,抗日四年,1944年秋由重庆调赴广西河池南丹参加抗日战役,战役中右腿胯骨中弹,至今伤疤犹存,后因战争失败,溃散回家。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表时间:2022-02-18 10:47:25浏览次数:448
102岁西南联大校友杨沛煊逝世,5年前回国捐赠其妻入学证
据西南联大博物馆消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学系校友、中医专家杨沛煊先生于2022年2月13日7时50分在昆明逝世,享年102岁。青年杨沛煊公开资料显示,杨沛煊,男,汉族,1920年生,云南鹤庆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常委、云南省高教老年科协理事、《云南中医杂志》编委、上海《医古文知识》编委,原云南中医学院医古文、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教授。杨沛煊先后学习并毕业于鹤庆初中、丽江高中、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学系,在高等院校担任过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医学心
发表时间:2022-02-18 10:32:03浏览次数:469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原会长、博古次女秦新华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方面获悉,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原会长、原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秦新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14日在深圳逝世,享年85岁。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介绍,秦新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博古与刘群先的女儿。她是1938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时出生的,博古给她取名新华。她说:“爸爸给我取了个好名字。”秦新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的夫人,曾任卫生部科技司副司长,后担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发表时间:2022-02-18 10:24:37浏览次数:395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张元仲逝世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表时间:2022-02-18 10:19:07浏览次数:493
中国经济法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杨紫烜逝世,享年89岁
  据北京大学法学院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首届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杨紫烜先生,因病于2022年2月16日11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杨紫烜  公开资料显示,杨紫烜1934年1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2月退休。  杨紫烜是中国经济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法
发表时间:2022-02-18 10:16:22浏览次数:258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