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抗美援朝女战士、中国人民大学离休教师何邶君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离休教师何邶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何邶君 资料图公开资料介绍,何邶君,女,汉族,安徽省休宁县人,1931年5月出生。1946至1949年先后在县立中学和省立高中学习。1949年5月参加二野三兵团文工团任宣传员, 1950年4月至12月任
发表时间:2022-09-26 11:46:56浏览次数:402
今日秋分:愿生活,恰如其分
作者:清溪本文来源:安般兰若(ID:anbanlr)人生百味,情最浓;人生繁华,淡最真。把白天和夜晚平分的,有两个节气,一个是春分,一个是秋分。春分一分,随后,白天越来越长;秋分一分,从此以后,夜越来越长。秋分,也分开了浅秋的闷燥与深秋的寒凉,它不仅让两种温度在同一天相遇、过渡,而且还留下了两种不同意境的美。秋分时节,诗人们也融入了诸多的情感:“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是秋天的宁静与寒凉;“秋水与长天一色”,这是秋天的澄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秋天的绚烂;……秋的这种浓淡相宜,
发表时间:2022-09-23 14:23:48浏览次数:447
今日秋分丨风清露冷秋期半 人间处处丰收忙
今天(23日)的9时4分,我们将迎来秋分节气。意味着收获满满、瓜果飘香的金秋季节已经来临。从秋分这一天开始,北半球白天越来越短,夜晚变长,天气也会越来越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秋分,八月中”。“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除了指昼夜平分外,“分”在此处还有一层意思,即平分了秋季。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有“平分秋色”之意,所以称为“秋分”。秋分节气过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南半球则相反。古人将
发表时间:2022-09-23 09:31:03浏览次数:435
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屠珍女士因病逝世,享年88岁
屠珍女士(1934—2022)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著名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京剧研究家,梅绍武夫人屠珍女士,于北京时间2022年9月21日下午因病在洛杉矶逝世,享年88岁。屠珍女士1934年3月8号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系,毕业后分配到对外经济贸易部任英法语翻译。她不但自己翻译了多部英法名著,还协助梅绍武先生整理了难以数计的梅兰芳中外文献资料。20世纪80年代,她调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在担任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期间,屠
发表时间:2022-09-23 09:25:58浏览次数:29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事诉讼法学家、法学教育家韩象乾逝世
据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发布的《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事诉讼法学家、法学教育家韩象乾教授,因病于2022年9月21日2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韩象乾教授,籍贯河北,1941年11月4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1年,韩象乾教授考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65年毕业后,根据组织安排到北京通州担任中学教师。1979年,韩象乾教授调入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任教,负责讲授民事诉讼法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民事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
发表时间:2022-09-23 09:22:50浏览次数:268
成大器者,必经历四种磨炼!
1. 坚持早起,磨练意志睡懒觉你只需要闭上眼睛,而早起很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因为还要与懒惰和舒适的床铺抗争。坚持早起,是考验一个人自律的最大挑战。有人说,一个人做到早起,不一定就代表他会成功。但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有许多优秀的好习惯,也包括早起。读书时,成绩比你好的同学,或许不是更聪明,而是当你还在睡懒觉时,他们每天坚持早起读书学习。上班时,业绩好的同事,或许不是更能干,不过是你还在赖床时,他们就到办公室提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早起,也让你有更宽裕的时间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规律秩序,心境平和,思维清晰,便不容易
发表时间:2022-09-22 14:17:58浏览次数:460
原国家科委专职委员陈祖涛逝世,享年94岁
原国家科委专职委员陈祖涛同志,因病于2022年8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陈祖涛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陈祖涛,1928年1月生,湖北武汉人。1941年底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至1965年先后任第一汽车制造厂驻苏联代表、设计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等。1965年至1981年先后任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副厂长等。1981年至1982年任国家机械委特派员。1982年至1989年历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党组成员,总经理、党组书记。1
发表时间:2022-09-22 11:19:46浏览次数:295
百岁作家任溶溶逝世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今晨在上海离世,享年100岁。《安徒生童话全集》《彼得·潘》《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小熊维尼》……任溶溶曾把这些经典童话带入中国,也是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作者,这俩活宝的形象,至今深入人心。任溶溶的年龄一直在涨,到今年5月涨到了100岁,但他一直像个孩子,也一直懂孩子。100岁的老人去世了,他的童话将永远在孩子的枕边和大人的心上。(记者 蒋肖斌)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
发表时间:2022-09-22 11:13:39浏览次数:310
你总要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
人生在世,谁都不想吃苦,于是想方设法躲避苦。余秋雨说:为了躲避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苦几乎是无法逃避的宿命。既如此,不妨直面人生的苦,学会在其中找些收获、寻些乐趣。苦尽才能甘来。有苦,人生才有甜;有苦,人生才有智。01身不苦,福不厚李效华说:现在不吃苦,将来会受苦,年老会命苦。苦是人生进阶之石。学习知识,磨炼技能,都需要汗水和努力,都离不开吃苦。作家巴金当年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把整个《古文观止》都背了下来。生物学家童第周当年在国外留学,为了赶进度,每天半夜在厕所
发表时间:2022-09-21 10:33:00浏览次数:425
最高级的养生方式:心存善念,厚道待人
  作者:六月安夏  轻财足以聚人,量宽足以得人。  左宗棠说:“做人,精明不如厚道。”  《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也提到:“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  刻薄消耗福气,厚道滋养人生。  厚道之人,如春风般令人心悦,如暖阳般令人治愈。  人到中年,越来越明白:厚道,才是对一个人的至高评价,也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人越刻薄,越没福气。  古人云:“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  刻薄的人,往往会言语尖酸,行为自私,习惯苛责,容易得罪、伤害人。  长此以往,人气越来越差,好运和福气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纪晓
发表时间:2022-09-21 10:22:13浏览次数:431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