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逝世者亲友心理复原贴士

发表于2020-09-12 09:28:53 | 807次阅读

原创 盛亮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江南的九月正处夏秋之交,秋老虎余威未尽,台风携雨又闹得人心中忐忑,久久不能平静。就如每年九月十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引人深思和惆怅。生活中,“自杀”的话题总让人觉得五味杂陈却难以言说,像是一块巨石堵在心口。也许这些感受正是一名心理危机与哀伤处理者的感受吧,在此也分享一些经验与感悟希望与各位共勉。

据WHO统计,每年约有将近80万人自杀,每40秒就有一个人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每3秒就有一次想死的念头萌发,而每一个自杀逝世者至少对其身边的6个人造成影响。

我们可能是逝者的伴侣、父母和孩子,也可能是TA的挚友、同事……。亲友自杀离世给我们带来不仅是丧失挚爱、挚友的悲痛,也有内疚和永远无法言说的道别。我们会经历哀悼的过程,从开始时的震惊、否认、悲伤、愤怒到逐渐的接受与回归生活,时间长短各异。我们传统文化一般有“做七”和“百日”一说,这是先辈们的朴素心理学给了我们心理复原周期带来一些启示。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面临着丧亲之痛,该怎样渡过居丧期,重新步入生活正轨呢?大致可以通过重建联结、获得支持、寻找感悟这些环节来尝试逐步实现:

重构与我们身体的联结

经历了至亲的逝世,有时痛苦的感觉会伴随画面或声音闯入我们身体,把我们拉回到当初难以忍受的情景中,呼吸急促、心悸、震颤甚至解离感会再次袭来。这是因为重大的心理创伤会扰乱我们身体健康的神经系统,使我们反复体验到创伤,这种闯入性的创伤体验也称作“闪回”。

我们可以先从自己的身体着手,通过放松、肢体伸展、正念、冥想、瑜伽等方式重建我们与身体的联结,通过加深对自身呼吸动作的专注,感觉不同姿势下肌肉的状态,来激活身体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同时增强我们对身体的觉察和控制感,帮助被扰乱的神经系统逐渐恢复,回归心身和谐统一。那些紧张、焦虑、痛苦的心理创伤体验就会得到控制,情绪也能获得平复。

有时候淹没在哭泣、指责、愤怒等剧烈的情绪中会让我们感觉不到痛苦;有时候自我建立了与身体的联结,痛苦依旧在那里,却感觉不再令人撕心裂肺。

在安全的关系中获得支持

亲友通过自杀这样的方式离世,会让我们多一层内疚感,“如果我那时在他身边,如果我当初多留一份心……”,我们不经意地通过这样的内疚感来追忆逝者,但同时也强加了一份不应有的自责。反复的自责可能使内疚感泛化,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们可能会担心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会把别人的话当成对我们的指责,使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变得警觉升高和易激惹,容易情绪失控和出现冲动的行为,引发人际冲突,这样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尝试在亲友间和专业团体中寻回这份原本就有的安全感,在彼此的支持中相互取暖,言语倾诉被包容和接纳,安全的环境消除了敌意与偏见,降低我们的警觉水平,逐步恢复良性的人际交往互动。

有这样的人,这样团体,这样的地方,会真诚地关注着我们,包容着我们,支持着我们,一直存在。

在生活中发现与感悟生命

这样的离别来的突然而剧烈,让我们一时难以接受,并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空洞”,我们第一时间调用一切资源试图去填满它、弥补它,那时却发现杯水车薪。于是我们退了回来,放下工作、学习、娱乐等很多很多,避免去触碰“空洞”,也意味着回避那些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场合,意味着拒绝回归我们原先的日常生活。

当我们没有那么痛时,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尝试回归日常的生活,从打理个人起居、到打理日常饮食,从和老友见面相聚到逐步回归日常工作节奏,从生活琐碎中发现和感悟。看似不经意的小步走,却是在重建我们内在的心理地图,也许空洞不能被填满,但我们的心理地图扩展了,空洞所占的比例就自然变小了。

我们会获的一些对生活不曾有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寻找和投身到对自我和社会有益的事业中。

愿我们可以凝视黑暗的深渊,也可以仰望蔚蓝的星空。

特别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视频、文字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200
留言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