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致那方的亲人,寒冬已至,暖暖添衣!
十月一,送寒衣!这个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节日,却又是温暖的。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寒衣节,是个在习俗上已经淡化,情感上却牢记于心的特别的民族节日,清明、中元、寒衣、除夕,一年四季对故人的思念随光阴的流逝而波光闪闪,从未间断……寒衣节,送寒衣,凄冷又温暖的感觉。曾想过,所谓温暖,对自然生命体来说,就是人体最适合的温度,20—24℃,是最温暖舒适的区间,呆在这个温度里,人就会回归到心平气和的温良气质,自有幸福感填满心间。可人是有精神世界的,心灵的最佳温度怎么测量呢?也许因人而异吧!
发表时间:2021-11-03 17:09:45浏览次数:461
农历十月初一,民间三大鬼节之一——“寒衣节”,你了解多少?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我们中国民间的祭祖节,是我国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之所以说是鬼节,是因为这三个节日所关联的,都是故去的亲人。因为在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的供品外,还有一件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的时候,人们会把冥衣和纸钱一起焚化给祖先,所以这个祭祖节又叫“寒衣节”。十月初一开始,天气渐渐寒冷,正需要添加冬天的衣服,本着“事死如事生”的信念,人们便要为故去的亲人送去寒衣,以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之情。因为送寒衣的“送”其实是烧,因此这天又叫“烧衣节”;因为祭祀亲人的虔诚标志之一,就
发表时间:2021-11-03 16:49:18浏览次数:358
霜降来临,这些养生秘诀您得知道
霜降2021.10.2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开始飘落。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指“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时节有何习俗?又有怎样的养生小诀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01霜降·习俗吃柿子霜降时节有吃柿子的习俗柿子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
发表时间:2021-10-21 10:44:30浏览次数:311
今日九月初九,重阳节~
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不是跨过了山和大海而是回到家看到爸妈依在桌上摆着你最爱吃的饭菜然而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你有多久没有回去看过爸妈和长辈?有多久没有和他们打一通视频电话?今天农历九月九日是一个属于老人们的重要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这天大家一般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我国把
发表时间:2021-10-14 10:43:33浏览次数:358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
发表时间:2021-10-12 13:37:36浏览次数:328
秋季养生的小常识
每当国庆之际我们也渐渐步入秋季秋风刚起下面给您带来秋季养生的小知识“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黄帝内经》我们都知道秋季天气开始转凉,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干燥,这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就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很多白领由于工作繁忙并且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就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容易出现咳嗽和感冒等现象,这样对身体的健康是特别不利的,如果秋季我们在工作之余调整饮食掌握一些
发表时间:2021-09-26 14:55:25浏览次数:375
秋分的六大传统习俗
秋分(24节气之一)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
发表时间:2021-09-26 12:03:30浏览次数:476
中秋节我们这样过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平日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月饼蒸上车轱辘大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武威人的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拜月、吃月饼、全家团聚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以月之圆兆人之
发表时间:2021-09-21 07:42:12浏览次数:404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节各地风俗习惯和美食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这些相同的习俗外,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流行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
发表时间:2021-09-17 14:14:08浏览次数:411
吊唁礼仪
  古代的吊唁礼仪及其讲究,而现在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注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一、吊唁要遵守的原则  守时——可以提前到场等候  庄重——态度和表情保持严肃  二、吊唁的礼仪  1、 不宜打电话吊唁。  2、 不得穿着艳色的服装参加葬礼。  3、 喧哗或中途退场,是
发表时间:2021-09-17 10:44:23浏览次数:635
本周热点
梨花风起,又到一年清明时。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清明的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祭祀方式不断涌现,以其环保、节约、文明等优点,受到各方的赞赏与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弘扬文明风气,以更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时节,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让我们在保留其核心人文精神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将中华民族追忆故人的情感融入血脉,不断丰富清明节的深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正逐渐成为弘扬优良传统、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月16日,上海京剧院发布讣告,著名戏剧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4日晚上11时05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遵从国家相关规定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追悼仪式。马科。  图来自上海京剧院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夏声戏校科班学习京剧表演,主工武生,得刘仲秋、郭建英、钱宝森、李盛斌等名家指点。1949年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4年,马科被周信芳大师钦点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吴江龙珞珈山又失一位大师!1月13日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学习,1952年至1953年在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汉水利学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至199
郭宏安(1943-2023) 来源:澎湃我国著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西方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研究颇深,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翻译,译有《墓中回忆录》《红与黑》《恶之花》《局外人》等多种名著,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
作者:洞见ciyu希望从来不会抛弃乐观者。跨越山海,终见美好。过去一年,我们在疫情中艰难前行,直到曙光初现。过去一年,也许工作不尽人意,经历着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也许生活进入低谷,我们默默忍耐。但没关系,终于都翻篇了。再凛冽的寒冬,都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将至,随着鞭炮声,旧岁的种种伤痛,将被除尽。跨越年关,让我们共赴美好。01清空负能量,2023年重启希望。在2022这一年里,因为疫情,因为变局,生活一地鸡毛,日子千疮百孔,心中满是苍凉。我们像打地鼠一样,刚按下一个难题,又有新问题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