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种主要的丧葬习俗

发表于2021-11-17 14:06:59 | 501次阅读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下面我人看一看中国几种主要的丧葬习俗。

火葬的习俗

火葬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在原始社会时,火葬就已出现;先秦时期,关于火葬的记载开始见诸于文献。《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国,在今甘肃省境内。

此外,许多古代民族如羌族、氐族都采用火葬的方式。东汉时,这种葬俗也开始在汉族民间流传,《东都事略》记载,北宋初,“遵用夷法,率多火葬”。《金史》记载:女真族人施行火葬,骨灰投入水中,称为“烧饭”,金人一般都行“烧饭”之俗。

元朝时,江南水乡居民火葬时要衣麻、奏乐、取甲胄金锦等物与尸并焚。处理骨灰时,浙东水乡常把骨灰“散弃荒野外”,有的地方则用金瓮把骨灰保存起来。

明、清时,统治者认为火葬“有失人伦”,于是下令禁止火葬,因此火葬制渐趋势微,但仍有一些地方实行火葬。清代虽也严禁火葬,但同治年间苏松太三府火葬仍很盛行。

天葬的习俗

“天葬”,又称鸟葬、凤葬、野葬等,是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安葬亡灵的方法,主要是西藏等一些草原和边远山区。

由于原始宗教和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人是上天赐予的,人死后其灵魂还要上天,但其肉体不能遭到非礼,最好的办法便是让人们早期的图腾——鹰来帮忙。因为在西藏人民眼中,鹰是神鸟,它们能够带着人的肉体上天。

天葬最早的方式是用芦箔裹尸,悬挂在树上或丢到荒野。后来,天葬的仪式逐渐趋于复杂:人死后,其亲属先将死者遗体放置在房间的一角,用白布盖上,用土坯作尸床,停尸三到五天,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然后选择吉日出殡。

出殡前先将死者衣服剥光,四肢捆作一团,交天葬师背到山顶的某个地方放下,然后在尸体近旁燃起一团烟火。这烟火引来了身材巨大的秃鹫。秃鹫来后,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将尸体瓜分干净,剩下一堆雪白的骨架,亲人再用乱石将其骨架垒起来。这便是整个天葬的全部过程。

树葬的习俗

树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的骨灰处理方式。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业,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我国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葬俗。其葬法是将死者尸体或殓放尸体的棺木置于深山或野外几棵树作桩搭成的平台上,使尸体自然腐烂。认为这样死者受到风吹雨打,日月照射,可以化为天上的星辰,为后人带来希望和光明。鄂伦春族树葬后对尸骨便不再过问,而赫哲族过二三年尸体腐化后,家属取骨,装入鹿皮袋,再行土葬。孩子死后,则用桦树皮包扎尸体,置于树叉上。他们认为孩子的灵魂小,埋在地下怕灵魂出不来,影响生育。

悬棺葬

“悬棺葬” 是一种处置死者尸体的特殊方式,就是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把棺木悬置在悬崖峭壁之上,或者把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的一种葬法。这种葬法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棺的形制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

悬棺葬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古人为什么要将棺材安放在悬崖之上呢?比较基本的看法是:南中国的古代少数民族长期山行水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这也在他们的观念意识中得到反映。悬棺一般放在靠山临水的位置,棺形也有作舟行的。这表明亡灵对山水的依恋和寄托之情。

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固然有有利的因素,可以防潮保尸,还可以防止人或兽的侵扰等。但是,其中观念的成分还是主要的。

现在,在很多地方还能看见这种悬棺,它们隐身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200
留言
暂无留言
相关资讯
2023-01-05 12:56:43
2022-12-30 10:29:03
2022-12-22 09:25:46
2022-12-21 09:53:45
2022-11-22 0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