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祭祖与现代祭祀

发表于2018-04-10 16:28:25 | 811次阅读
祭祖是潮汕同一姓氏宗族祭拜先祖的习俗。祭祖奉祀的对象一般是创该乡里村落宗族的最上祖:始祖(—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等,传宗接代较多的可至七、八世祖。远祖的裔孙多,覆盖面广,只能由各支系、分支系派代表参祭。乡里大,同宗族人口多,传代又多的,也有以宗族支系(房份)为单位举行祭祖的。祭祖有春秋两祭与一年一祭两种情况,由各宗族自定。举祭地点大都在宗祠进行,少数在祖墓行祭。
旧时代,祭祖是隆重的宗族活动,村里要演戏、娱乐,一片热气腾腾。
潮汕重视祭祖,与村落宗族的构建有密切关系。潮人大都来自中原,他们普遍先落脚福建,然后转徙潮汕。其中有单家独户的移迁,也有乡亲族友结伴落籍潮汕。他们经过艰苦创业与繁衍生殖之后,聚族而居,逐渐形成宗族村落。为了纪念先辈,弘扬祖德,凝聚宗亲,祷求祖灵庇佑,”村庄便建立了宗祠,俗称祠堂。宗祠内安设神龛,神龛里摆放先人的“家神牌”。这些被认为是封建遗物的东西,已在解放初土改及以后的破四旧被彻底销毁。原来的神龛约三四米高,宽一米半左右;家神牌约一市尺高,宽三市寸。家神牌由两块木片合成,外涂黑漆或红油漆,用金粉写上已去世的神主姓名。两块木片合拢处,写神主的出生与去世的时日,有的还写上官职简历。始祖放在神龛最高层的中间,其余的依次逐层排放。宗族大、年代久与人口多的,一个神龛不够用,就扩至三五个。祭祖时就把祭祀对象的神牌请出放于供桌上。有些地方把祭远祖和祭近祖结合起来,受祭祀的祖先人数众多,便开龛门祭拜,不需请出神位。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动,由乡绅、长老牵头。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如在几台大供桌边围上华丽高雅的大红绣裙,原来节日装饰宗祠用的横披、联、画等,选合适的张挂。宰杀猪羊也需于前一天下午或晚上进行。
祭祖的当天清早,全猪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馔盒、饭羹茶酒等各种祭品整齐置于供桌之上,前来参加祭祖的男姓子孙后代,衣冠整齐、彬彬有礼地前采参祭。属于由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参祭的,都很讲究礼仪,有次序列队进场,乡绅、长老、或有官职的祭祖时排在最前面。祭祀开始之前要在祠堂前响“三门铳脚”(地炮)。
总司仪“通”唱礼,宣布祭礼开始,主祭“宗子”及各司事者就位。司仪唱起鼓、放鞭炮、奏乐,祠堂前的潮剧配合上演呈祥吉利的“五福连”剧目。此时,鼓乐喧天,唢呐高奏,鞭炮声轰隆隆,震天撼地,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激动人心景象。接着由司仪唱“盥洗”(洗脸洗手),引祭者导引主祭盥洗毕复位,又根据司仪唱礼“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导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请出神主)、献茶、献槟榔(以橄榄)、献毛血、献宝帛(元宝钱纸—类)。整个祭祀仪式,都是司仪先唱礼,然后由引祭者导引,主祭再按唱礼内容,完成相关奉祀礼仪。主祭在奉行各项祭拜礼仪时,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参祭的所有人员则在听读祭文和“饮福受胙”(胙,祭祀时供的肉)仪式时跪下,至最后“辞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样三叩首。
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
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
祭祖习俗在解放后已消失,但在东南亚国家仍保存这一礼仪。如泰国林氏每年冬至前三天在曼谷林氏大宗祠举行全泰国林姓潮人的祭祖活动,每次都有三千多人参加,并演潮剧和歌舞,十分热闹。他们上午举行祭祖,下午则举行助学与奖学活动,由林姓的泰国侨领给读大学的林氏子孙发送奖学金。
潮汕人口密集,多聚族而居,城乡祠堂林立。旧志记载,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各大姓巨族,多建有大宗祠堂祀远祖,富有者也多为高、曾、祖、父四代近祖建祠堂,少数还有为自己建祠堂者。
祠堂是施行宗族伦常的法地。祖宗生辰忌日以及年节的祭拜,是凝聚宗族的经常性的有力方法。

族祭

祭祖有族祭家祭两种。族祭即祭远祖,一年春秋二祭或一祭一扫墓,都是很隆重的。潮汕各地宗族多置公蒸产业,主要是祀田和学田,用于祭祀者为多。在祠堂举行的族祭多在春分或冬节,扫墓多在清明。族祭多请戏班或纸影班演出。祭之日,全族老大或全族男性成年子孙,或各房裔代表,衣冠齐整,聚集祖祠祭拜。族祭礼品丰盛,全猪全羊,五牲三馔,糖饼粿品,林林总总。除公祭远祖礼品外,同祀一龛的各房后代祖先,各房裔也具祭品分列两旁,既祀远祖,也拜近祖。正式祭礼多在凌晨即子时举行,实际上自上半夜入晚开始即进行祭祀活动。先是在入晚后,举行宰牲礼,即宰一猪一羊,从猪耳朵后取血数滴置酒杯中,再取羊毛数根混入,埋于祠堂天井墙沿,称为瘗毛血,意在告诉祖宗祭品是“洁牲”,以示虔诚。
另要在天井设香案,祭告天地。入晚之后,祠堂里灯烛辉煌,各供桌的祭品俱已陈列齐整,祠堂前的戏班、纸影已经演出,呈样献瑞一类的戏出(俗称“四出头”,今称“五福连”),已经在向事主的祖先致敬了。子时祭礼开始,连珠鞭炮齐鸣,地炮(俗称大铳)三声动地,唢呐高奏,锣鼓喧嚣,通、引、礼生、宗子诸执事就位。通是总司仪;引是引祭者;宗子是主祭者;礼生是诵读祭文诂文者。司仪唱礼,参祭者依辈序排列就位,引祭者先引主祭者“盥首净巾”(洗脸洗手,就位焚香上香。先是荐馔,主祭者祭酒,双手捧酒杯,按“心”字动作,先三点,后半弧,寓祭天祭地祭祖先,表诚心之意。之后,主祭者三叩首,接着参祭者一齐跪下,听礼生读祭文、诂文。祭文是述主祭者名字,祭祀的时间、对象、原因、祭品的内容和虔诚之心的文字;诂文是代祖先训示子孙的文字。
祭礼完毕,天亮之后分胙肉及午宴(俗称食祖公桌)。分胙肉依功名学历地位辈份年龄分级。民国时期进士、举人、秀才一类功名人物逐步减少,常按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毕业及军政职级分配,其余无功名职级者,也依年龄、辈份分配,有各户均分一点者,俗称“食兴灯(丁)”。一些大姓巨族,有在城市建大宗或联宗祠者,如汕头市在二、三十年代建了许多姓氏的大宗祠。此类大宗词,如有祭祖,其规模更大,多有大戏班连台演出,许多显贵都来“光宗耀祖”,还有军警助威,成为当年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

家祭

家祭一般规模不大,由于是近祖,子孙不太多,有祠堂公厅者,也多不举行大祭,而是逢生辰忌日和年节祭拜,称为设供。家祭时,男女子孙媳妇都可来拜,也不穿常服。穷苦人家,孤房独户者,微灯暗烛,也仍一样跪拜。这就是旧志所说:“祭品丰约量其力,无有废而不举者。”
谒祖是临时的大祭。虽也有大型小型之别,但全猪全羊不可少。因为这一临时的谒祖,大都是较大喜事要向祖宗报告,感念祖宗恩德。成婚和添丁的谒祖,多属小型;升官和登科的谒祖,多属大型。废科举之后的民国时期,有些地方为沿习旧例,以高等小学毕业生例比“秀才”,为了名誉和实利,许多人也乐意得个例比的科名。华侨致富回乡者,也常有谒祖并宴请宗亲之举,且演戏庆贺,称为演顺风戏。有的宗族与外姓外族纠纷,或打官司得胜,或械斗得胜,或誓与之绝交,或族中出现“不肖子孙”,均视为需要临时进行谒祖的大事。此时,祠堂就是宗族的司令部,决策的议事厅,宗族观念辐射全族子孙,姓氏的大旗覆盖全族的小天空。

--现代祭祀--

祭祀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的,旧的殡葬习俗固然能让我们怀念前辈,与时俱进的殡葬文化也更加应该值得提倡。
如今的习俗,已经逐渐使人们的祭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并且喜欢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例如献花,放灯,写怀念性的文章,系丝带,还有的用十分流行的网络祭祀来怀念自己的先人。
网络祭祀是指将传统的祭祀方式和流程放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不仅祭祀容易、方便、简洁,取代了传统祭祀的奔波劳碌和繁杂的祭祀流程,同时也没有烟火等的危险和污染,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增加亲切感,尤其可以保留逝者生前的影相资料和文献资料,以及祭祀者的祭祀心路历程,同时也为祭祀者节省了许多额外支出。
在祭祀网上,人们一样可以在虚拟坏境中进行传统的祭祀方式,例如扫墓,烧纸,献贡品,也可以在网络上采取点歌,写祭文,献花,书写期许,系丝带,折纸鹤,以及祭奠性的文章等这些与时俱进的祭奠方式,而且更加容易和直接的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
0/200
留言
暂无留言
相关资讯
2023-01-05 12:56:43
2022-12-30 10:29:03
2022-12-22 09:25:46
2022-12-21 09:53:45
2022-11-22 0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