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季骞
生于:
1924年01月01日
逝于:
2020年01月16日
性别:
男
籍贯:
未知 中国 江苏 宜兴
已离开:
5
年
281
天
6周年忌日:
剩余
84天
生平简介
闵季骞
闵季骞民乐人生
这本《闵季骞民乐人生》将以平凡的小事告诉你从教从艺70周年的民乐前辈闵季骞的不平凡人生! 《闵季骞民乐人生》编者岳峰,刘芸从历史观出发而编辑这本专集。全书诸文,无论是闵先生所整理之谱、所著之文,还是同行、朋友、亲人对他的评述、感念,都彰显出一个大时代中个体生命的可贵价值和特殊意义。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他是一生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老师;他更是一位弘扬民乐光大民乐的播火者。点点滴滴汇成大海,这本《闵季骞民乐人生》将以平凡的小事告诉你从教从艺70周年的民乐前辈闵季骞的不平凡人生!本书由岳峰,刘芸编著。
作者简介
岳峰,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曾主持完成《二胡艺术文化》等课题:编撰二胡史学类专著《音乐家储师竹——作品及其研究》《艺坛伯乐——二胡艺术家陈朝儒》;编写教材《二胡基础教程》《中老年二胡教程》等;其论文“奚琴、嵇琴、胡琴音义考”“拉出了民族的人世情——由闵惠芬《凤吟》说开去”“从大爱到大美——刘文金音乐的人文阐释”“说吟唱——二胡风格论”等在学术界产生影响。刘芸,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师从岳峰教授研习二胡教学、演奏与理论研究。
2009年参与编著《中老年二胡教程》中级篇,担任教学演示与录像:2010年参加“首届香港国际胡琴团体邀请赛”获“一等奖”和“新作品演奏奖”
2011年参加“首届中日韩国际二胡大赛”获重奏组“金奖”和专业组“银奖”:曾发表学术论文《丹剧伴奏中的二胡艺术》等。
图书目录编辑
序一 高风亮节 儒雅谦和
序二
润物细无声——写在《闵季骞民乐人生》出版之际
上篇 文论篇
闵季骞音乐文稿
回忆恩师杨荫浏先生
储师竹与《西城柳》
乐坛巨擘,遗响千秋——忆甘涛教授
甘贡三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有感
怀念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
师恩不忘教诲永记——纪念曹安和先生百岁华诞
永不忘记恩师程午加
童年吹口琴的记忆
三弦的回忆
古筝的回忆
我的胡琴人生
谈谈我在民乐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二胡教材》前言
《二胡教材》编写追记
《三弦基础教程》出版联想
编著《少年儿童琵琶教程》的回忆
参加南京乐社活动记忆
对古曲《春江花月夜》传承与发展的回顾
香港屯门大会堂获得终身成就奖
论评闵季塞
技艺精湛境界完美——记闵氏艺术世家音乐会
闵氏家族三代同堂聚首台北奏鸣古乐新曲华丽乐章
为培养一流的民乐人才而奋斗
静心细味金陵古韵
“金陵古韵”的“古韵”
琴丝为媒情似酒——闵季骞王珊访日散记
《少年儿童琵琶教程》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写在闵季骞教授的《三弦基础教程》出版之前
琴韵清悠古馨远溢——记德高望重的民族器乐教育家、演奏家闵季骞教授
勿以善小而不为——纪念闵季骞先生从教从艺七十周年
闵季骞老先生二三事
闵季骞先生从艺从教七十周年纪念感言
恩师难忘——记闵季骞先生二三事
民乐恒深远弘扬始不辍——民族音乐教育家闵季骞教授
论闵季骞《二胡教材》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价值
拜访我国民族音乐界资深泰斗闵季骞先生
德高为师艺宽无边
致闵季骞老师
我的启蒙恩师——闵季骞
我的琵琶启蒙恩师——闵季骞
琵琶弦上说相思——谈谈闵季骞先生对我的教育
琵琶弦里别样情
风水宝地湾斗里
我和爹爹
我和爸爸——献给爸爸九十寿辰
我的慈父——献给嗲嗲90大寿
德行家风孝友世泽——祝贺著名音乐教育家、民乐演奏家闵季骞教授从教从艺七十周年
外公的音乐湾
下篇 乐谱篇
闵季骞传谱及订谱
(一)手抄清官传谱23首(简谱)
春从天上来
四时曲
登楼
八段锦
寒鸦戏水
柳摇金
东流水
混江龙
过溪流
小梁州
合欢令
一枝梅
雁过南楼
霓裳羽衣曲
凉州鼓角
北将军令
平沙落雁
万民欢
柳桃红
春日景和
杏花天
虞舜南风曲
渔樵问答
(二)江苏民间器乐曲记谱订谱22首
1.十番锣鼓:十八拍
2.民间曲牌音乐
定席
朝天子
劝金杯
倒拖船
小开门
中开门
大开门
望妆台(一)
望妆台(二)
山坡羊
一枝花
天下同
牌子头
水龙吟一
哭黄天
江阴小曲
倒拖船
双凤凰
春十景
译八代
3.丝弦合奏:四合如意
《江苏民间器乐曲》说明 闵季骞
(三)太仓江南丝竹三弦弹奏谱10首
乌夜啼
槐黄
春花秋月
节节高
花花六板
六花六节
南词起板
龙虎斗
葡萄仙子
八段锦
(四)昆曲琵琶伴奏谱2首
思凡
游园
附录
闵季骞年表
闵季骞珍藏资料书影几则
序言
我第一次见到闵季骞先生,是2002年初。是时,江苏文艺出版社有编纂大型音乐文献《江南丝竹大成》之举,社方特别邀请李民雄、周大风、陈鹏年、马有德、闵季骞、沈凤泉、唐文清和我等八位同行主持其事,责编则是资深编辑兼诗人陈咏华。以年龄论,九位参与者,都在六十岁以上,闵先生最大,已届八十。在丝竹乐界,他不仅是长者,且集丝竹演奏、教学、研究于一身,有数十年的实践,也有多种理论著述,可谓经验丰富,素养高深。然而,在几次主编会议上,无论涉及全书的总体框架,还是具体到一曲一目、一人一事,他从来都没有以权威自居,而总是用商量的口吻缓缓谈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种积数十年音乐人生而陶冶出的深邃学养和儒者风范,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和闵先生在主编会议期间没有更具体的接触交流,但彼此间心仪已生,不用再多说什么,就已经是默认的忘年之交了。
与闵先生再次相遇,是翌年三月他来京参加《刘少椿古琴专辑》新闻发布暨研讨会,我们同时应邀出席。一见面,他就说,这次来京,一方面是开会,但更重要更迫切的一个心愿是去探望自己多年未见的恩师——已近百岁、常年卧床的曹安和先生,他同时提出要我陪他一起去,我当然满口应允。
这是一次令人感动也十分庄重的探师、谢师之行。闵先生事先准备了自己近年出版的文字著述和音像制品,并带上南京的土特产和一笔款项,以表达自己对恩师的无限敬意和真诚感谢。当我们步人位于北京东直门外新源里西一楼一单元的曹宅,一眼望见曹师安祥的面庞之际,闵先生再也无法自控,一下抓住曹师的手,老泪纵横,详细叙述别后几十年来他个人的种种境遇和他对曹师的深切思念。虽然他知道,久病的曹师,已无法听清楚他的叙述,但他还是要把储藏了几十年的千言万语一泻而尽,好让自己报答恩师的那份真情获得一种安慰。他一再告诉我和在场的范慧勤老师,曹师对他一生的恩泽,绝不仅仅是在学业上,而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育人的人”上。他所以能在六十多年的教学岗位上保持古训之“师德”,皆离不开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三位恩师的言传身教。特别是曹师,在社会动乱、个人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形下,还经常在经济上慷慨资助,使他最终有毅力完成学业,其恩其泽,他将永生难忘。
作为那次探访的同行者,闵先生的举止言行,同样也给了我久久难抑的精神冲击:五十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大学教授,曾以中国传统的为师之道顺乎自然地给一位普通的学生以多方面的培育、帮助;五十多年后,这位已经成为大学教授的学生,又用他绝对虔诚、绝对真切的心来表达自己对恩师的敬仰、感激,从而让传统的尊师重道精神再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闪光发亮,让这次平常的探访蕴含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我强烈地意识到,上辈人留给我们的除了学识、技艺,还有他们的道德、素养,曹安和老师将此传给闵先生,闵先生也传给了他的学生。“师德”作为中国人文传统的精神遗产之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在被种种物欲纠缠的当代社会,其价值的可贵,其地位的重要,更在其他精神遗产之上。
由闵季骞先生的儒者风范,我又很自然地想起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因为他和他那一辈人,恰恰是那一阶段专业音乐教育历史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正因为有了他们,20世纪前半叶的专业音乐教育才有了骄人的业绩,才值得我们夸耀,值得后人铭记。而当我们想到那一阶段总共不过22年,这22年当中,又发生过三次惨烈的“国内革命战争”,一次更残酷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大战,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从事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大业,进行音乐人才的培养,何等艰难、何等的不易啊!如果有人认真、客观、全面地研究这22年间,以国立音乐院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多少作曲家、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这些专门人才创作出多少优秀的传世之作、他们在社会大众的感召下发出怎样的时代之声、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并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等等,当我们把全部历史事实罗列在人们面前时,大概没有人否认,它不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历史的一个奇迹,同时在人类的专业音乐教育史上,也可能是很少见的。
事实上,20世纪前22年的专业音乐教育,不仅满足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需要,而且,闵季骞先生和比他更早些的“同学们”,又成为此后几十年专业音乐教育的栋梁之材。他们遍布于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和师范、艺术院校,以他们的专业技能、理论素养和师者楷模,为1949年以后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所以,他们是奠基者,开拓者,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充溢伟大文化精神的丰碑!它将永远矗立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上,令人高山仰止,景行景之!
我想,本书的编者,正是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而编辑这本专集的。全书诸文,无论是闵先生所整理之谱、所著之文,还是同行、朋友、亲人对他的评述、感念,都彰显出一个大时代中个体生命的可贵价值和特殊意义。作为一个晚辈后生,我衷心祝福闵先生健康长寿,祝福源远流长的中国民乐事业长足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