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简介
亚历山大·科耶夫(存在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
1788年,18岁的黑格尔进入图宾根大学(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史诗诗人荷尔德林、哲学家谢林成为同窗挚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在深入观察了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演进过程后,三人合作致力于批判康德及其后继者费希特的哲学。只花两年,也就是1790年,黑格尔就拿到杜宾根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德国在公元2000年之前的传统学制没有学士学位)。1793年,拿到新教神学博士学位,取得在大学神学院任教的资格。
1793年离开图宾根之后,黑格尔首先来到瑞士伯恩,在将军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斯泰格尔(Karl Friedrich von Steiger)的家里当家庭教师两年。Steiger是个自由主义者,家中藏书丰富。黑格尔此时期大量阅读Steiger的藏书,尤其是孟德斯鸠、格老秀斯、霍布斯、休谟、莱布尼兹、洛克、马基维利、卢梭、沙夫茨伯里、斯宾诺莎、修昔底德、伏尔泰等人的著作。这段时期是黑格尔养成他在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方面广博知识的基础。
1795年,黑格尔与Steiger的家教契约结束,荷尔德林介绍他到法兰克福的葡萄酒大盘商Johann Noe Gogel家里当家教。在这里黑格尔继续对经济和政治的研究。
1799年,黑格尔的父亲过世,留下一小笔遗产,让他得以无经济忧虑地重拾学术之路。
1801年他来到耶拿大学哲学系,首先以一篇论文《论行星运转》(De orbitis planetarum)迅速取得哲学博士与讲师资格,然后在同年冬季学期讲授他的第一堂课:逻辑与形而上学。
1805年,在歌德与席勒的推荐之下,黑格尔成为耶拿大学的正式教授。
1806年10月,耶拿大学任教时期,黑格尔完成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的初稿。不过旋即拿破仑军队攻占了耶拿城,黑格尔被迫离开,来到班堡。因此《精神现象学》的出版是在1807年,他担任班堡日报编辑的短暂时期。
他在1807的巨著《精神现象》(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中提到了主从辩证关系。在这本书中,黑格尔指出拥有奴隶的主人最终会失去人性。虽然在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机器人的存在,但是他也曾在描绘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
1808年起,黑格尔历任纽伦堡新教文理中学的校长(1808-1816)、海德堡大学哲学系教授(1816—1818),最后于1818年应聘到当时的普鲁士首都大学——柏林大学哲学系(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接任费希特的教席。
1829年成为柏林大学校长
1831年卒于柏林大学校长任内。
人物生平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年—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影响
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
但是几乎没有一位黑格尔左派宣称自己是黑格尔的追随者,有几位还公开批评黑格尔的哲学,但是这种历史上的区分法仍然在现代学院哲学中使用,黑格尔左派对黑格尔的批评导致一个全新的领域—关于黑格尔和黑格尔理论的文学作品。
当代对在校学生来说,为了方便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为三个阶段,“正题”(例如在法国历史上的大革命)、“反题”(大革命随后的恐怖阶段)和“合题”(自由公民的宪法保障状态)。这种分法并不是黑格尔自己提出的,最早见于费希特的对个人和全体之间联系的一个模拟描述。黑格尔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三段论法会掩盖黑格尔理论的真实论点,虽然黑格尔曾经说过:“要考虑到两个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绝对的和最终的目的;第二,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和意识的主观方面,包括生命、运动和活动。”(正题和反题),但他没有使用“合题”这个术语,而是用“整体”。“这样我们就了解了整体道德和实现自由的状态,以及其后这两种元素的主观整合。”
黑格尔运用这种辩证法体系解释哲学、科学、艺术、政治和宗教的历史,但是现代评论家指出黑格尔经常修饰历史的真实以适应他的辩证法模式。卡尔·波普尔在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指出,黑格尔体系文饰了威廉三世的统治,他认为1830年代的普鲁士是理想的社会。赫伯特·马尔库塞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尔作为一个国家权力的辩护士,为20世纪极权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为这些权力形式辩护,只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些权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亚瑟·叔本华藐视黑格尔对历史的解释,认为他的著作是蒙昧主义的,是“伪哲学”,许多英国的哲学家都遵从这种看法。
20世纪黑格尔的哲学开始复兴,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发现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还因为黑格尔的历史观开始复活,再有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将黑格尔的理论重新带到马克思经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乔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评价黑格尔的著作热,黑格尔的复兴也引起对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兴趣。现代美国的哲学家也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
主要作品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
《耶拿体系草稿》(1803——1806)
《精神现象学》(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1830年版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1)
《美学讲演录》(Lectures on Fine Art)(1817 1820 1823 1826
1829)(又译:《美学》、《谈美学》)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1824-1825 1826-1827 1828-1829 1830-1831)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人物名言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恶是发展原动力。
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嘿,哥们,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人死于习惯。
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当前的生动与自由。
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熟知并非真知。
上帝惊叹细节。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这唯一的权力面前,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
象征是之间呈现于感性观念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人物评价
黑格尔是最后一位伟大哲学体系的创建者,黑格尔之后,作为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而存在的哲学消亡了,欧陆哲学的主流被存在主义占据。黑格尔的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他那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读来依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家庭成员
配偶及子女:玛丽·冯·图赫尔,出自纽伦堡的贵族之家,比黑格尔小二十岁,在黑格尔求婚成功并颇费周折地获得了女方父母同意后,两人于1811年9月结婚。婚后夫妻一直感情很好,家庭和睦。他们育有多位子女。 黑格尔1807年与自己的房东太太克里斯蒂安娜·布克哈特育有一个非婚生的孩子费歇尔,黑格尔在费歇尔10岁的时候(1817年)将其接回家中,费歇尔的母亲已经在这十年中去世,他之前的日子都是在孤儿院度过的。
美国的哲学家也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