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流沙河(1931年11月11日~2019年11月23日),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1931年出生于四川金堂,本名余勋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
1949年秋,流沙河入四川大学农化系,立志从文。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先任创作员,后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因《草木篇》被毛泽东点名划为右派,留成都做多种劳役,劳余攻读古籍,1966年押回老家,锯木六年,钉箱六年,监管劳役前后共十二年。1979年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
2019年11月23日15时45分,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人物经历
1931年11月11日,流沙河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4岁开始研习古文,做文言文。
1944年,念中学的流沙河曾被抽调参与了广汉军用机场修建。
1947年春,流沙河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和当时大多数热爱文艺的青年一样,兴趣迅速转向了新文学。巴金的小说、鲁迅的杂文、曹禺的戏剧,还有艾青、田间、绿原的诗歌都让他沉迷。他开始向报纸投稿,陆陆续续发表了十来篇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
1949年,以最高分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就读半年后就离校投身“创造历史的洪流”。
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
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
1956年2月到8月,流沙河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三期学员。
1956年,25岁的流沙河到北京参加完全国青年创作会议。
1957年1月1日,创办《星星》诗刊,是新中国第一个官办诗刊。
1957年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20年。
1966年,被错判为右派,流沙河被开除公职、团籍。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前六年拉大锯,后六年钉包装箱,译美国中篇小说《混血儿》通读《史记》三遍,写长诗《秦火》,一千行,此稿自毁了,在那十二年的长夜中,只留下《情诗六首》《故园九咏》两组小诗和《唤儿起床》《故乡吟》等几首小诗。
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同年底,当时的四川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必须把人家调回来,第二,必须给星星诗刊平反,复刊。”两件事情,形成中共四川省委的第75号文件。 同年,流沙河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中国作协理事。
20世纪80年代,获平反的流沙河一度“官授”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但他从来不去开会。
1982年,流沙河在诗刊《星星》上开了个专栏,最早介绍台湾现代诗。后来,他把这一系列集结出版《台湾诗人十二家》,引起了轰动。正因为流沙河的欣赏和推介,余光中在大陆有了广泛的知名度。1982年夏,余光中致信流沙河,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4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绝妙无比,一时传为佳话。
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
1989年起,流沙河决意弃“诗”从“文”——他认为自己过于理性,感性不足,写的诗“只有骨头,没有肉的”,是个失败的诗人。
1996年,从四川省作协退休后,流沙河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每日读书、写字和卖字。
2009年开始,流沙河在成都市图书馆开始固定讲座。
2012年,时年81岁的流沙河出版《白鱼解字》。他写道“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2017年12月18日,流沙河到清流镇参观艾芜故居。
2019年11月23日15时45分,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主要作品
截至2013年,流沙河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流沙河诗话》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