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其凤
生于:
1936年01月05日
逝于:
2020年07月02日
性别:
男
籍贯:
未知 中国 天津
已离开:
5
年
71
天
6周年忌日:
剩余
294天
生平简介
许其凤
许其凤(1936年1月5日-2020年7月2日),男,汉族,出生于天津市,天津市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 、中国卫星大地测量专家、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许其凤于1953年09月至1958年0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58年09月,从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09月至1966年0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卫星大地测量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61年12月至1976年12月,在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教研室工作;1976年12月至1983年12月,在测绘学院卫星测量教研室工作;1983年12月至1987年12月,在测绘学院天文卫星测量教研室工作;1987年12月,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导航定位教研室工作;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7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许其凤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 。

人物生平
1936年1月5日,许其凤出生于天津市。
1953年09月至1958年09月,许其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
1956年9月,许其凤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9月,许其凤从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解放军测绘学院物理教研室工作。
1963年09月至1966年09月,许其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卫星大地测量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
1961年12月至1976年12月,许其凤在测绘学院天文教研室工作。
1976年12月至1983年12月,许其凤在测绘学院卫星测量教研室工作。
1983年12月至1987年12月,许其凤在测绘学院天文卫星测量教研室工作。
1985年,许其凤应邀在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
1987年12月,许其凤在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导航定位教研室工作。
2005年,许其凤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7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许其凤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许其凤致力于中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和主要技术途径;他提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设想;他经过大量的计算对比和反复的论证分析得出导航卫星利用率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依此设计了既满足中国近期需求、又可进一步发展,既规避了技术风险又可节省建设经费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 。
许其凤还瞄准实战需要,把卫星导航技术引入武器装备;他解决了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测量保障问题;他运用首创的CCD矢量较差动态摄影定位理论和方法;他建成了中国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精度动态定位检定标准,为中国发展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导航性能综合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学术论著
学术著作:
据2020年7月郑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官网显示,许其凤先后出版著作3部 。
时间 著作题目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1989年 《GPS导航与精密定位》 许其凤 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
1997年 《GPS技术与军事应用》 许其凤 解放军出版社
学术论文:
据2020年中国知网显示,许其凤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
1,张成军,许其凤,李作虎.对伪距/相位组合量探测与修复周跳算法的改进[J].测绘学报,2009,38(05):402-407.
2,陈金平,许其凤,刘广军.GPS RAIM水平定位误差保护限值算法分析[J].测绘学院学报,2001(S1):1-3.
3,隋立芬,许其凤.GPS数据处理中IGS基准站的选取[J].测绘学院学报,2003(01):1-3.
4,许其凤.现代GPS相对定位的精度[J].测绘通报,2003(05):6-8.
5,邬群勇,张爱国,许其凤,张攀攀,查灵.GPS移动定位与移动网络定位精度的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2010,35(05):33-37+53.
6,隋立芬,许其凤,杨力.高程及卫星轨道误差对Z坐标的影响[J].测绘学院学报,2000(02):91-94.
7,王威,郗晓宁,许其凤.GPS用于编队星座的姿态与相对位置确定[J].空间科学学报,2002(02):163-168.
8,隋立芬,许其凤.GPS数据处理中基准站的加权及其影响[J].测绘学院学报,2002(04):235-238+242.
9,张辛,许其凤,杨爱明,姜本海.GPS数据处理软件的功能与性能分析[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4,31(04):347-350+354.
10,许其凤.认识北斗 建设北斗[J].中国工程科学,2014,16(08):26-32 .
承担项目
据2020年7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许其凤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 。
时间 研究项目 备注
1990年 全国GPS一级网 参与
1997年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参与
1996年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增强系统” 参与
1987年 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定位定向 主持
2001年 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 参与
科研奖励
据2020年7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许其凤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8年 小型卫星测向仪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6年 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4年 北斗一号移动定位测试系统 军队科技进步奖
2004年 海军新型导弹武器系统试验测量保障系统 军队科技进步奖
2005年 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 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6年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时间 教材题目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2001年 《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 许其凤 解放军出版社 国家“九五”重点教材
学生培养
许其凤先后培养了多位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其中学生有陈金平,杨力教授 。
优秀教师
许其凤曾获河南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
科普报告
2013年11月30日下午,许其凤应邀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作了题为“认识北斗、使用北斗”报告。报告会上,许其凤院士从国防安全、经济和民生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卫星导航的基本原理、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的不利条件以及解决的路径方面,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详细讲解;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特点及应用,对导航产业的循环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2014年11月19日,应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张勤教授邀请,中国工程院许其凤院士为学院师生作了做了题为“认识北斗、应用北斗”的科普讲座。许其凤从GPS的发展讲起,提出中国建设北斗系统的必要性,阐述了北斗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案以及目前达到的精度水平,并对下一步中国北斗系统发展为全球导航系统进行了设想。
学术报告
2012年10月26日,许其凤到访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在土木系馆多功能厅作了题为“避短扬长的北斗星座设计”的学术报告。许其凤以北斗系统的星座设计为核心,从北斗星座设计、走向全球的北斗、具有特色的北斗三个角度对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全面介绍,并就北斗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全球监测站布设和精密原子钟等瓶颈问题展开深度剖析。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 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
2002年 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
200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社会任职
任职单位 兼任职务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执委会专家组 成员
“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家组 成员
“GPS综合检定场”专家组 成员
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 成员
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副主任委员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 委员
《测绘学报》编委会 委员
人物评价
许其凤为推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做出了珍贵贡献。(《光明日报》评)
许其凤为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评)
许其凤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用行动给弟子树起了榜样;他为国家节约资金数十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为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
许其凤具有溯源求真、验证求实的科学情怀;他避短扬长的科研思路和数十年的执着钻研精神激励着学子们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他淡泊名利、率真为人的处事方式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去追寻知识分子所应持有的那份价值。(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
许其凤教授治学严谨,为开辟中国大地测量新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的储备。(郑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
许其凤教授讲课和蔼可亲,做事亲力亲为;他是中国导航定位领域“国之大师”,中国卫星导航技术的拓荒者 。(科学网评)
你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始终走在学科的前沿,在82年的人生旅途上把自己奉献给了所钟爱的军队导航定位事业,你提出的导航卫星倾斜同步轨道建议成为北斗导航系统星座方案的核心和基础,让我们大家记住你。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奠基人许其凤院士。(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许其凤是一位忠诚的军人、一位睿智的学者、一位可敬的师长;睿智、忠诚、可敬,朴实;他是中国最早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定位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测绘事业上倾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费尽心思,把自己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教育和国防科研事业上;他默默燃烧着自己,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青春热血无私地献给了军队,献给了自己忠诚的国防科研事业。(《科学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