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微信公号发布的《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西夏学家白滨先生于2022年6月2日下午19时46分去世,享年86岁。
图为白滨先生于圣彼得堡普希金像前白滨1936年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系,师从翁独健、林耀华和傅乐焕等国内最著名的民族学与民族史大家。1960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担任西夏学家王静如教授的助手,从此走上了西夏学研究的道路。1964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的敦煌西夏调查小组,对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群的西夏洞窟进行系统考察。白滨先生跟随宿白先生,按照他指定的洞窟做内容记录与描绘洞窟布局、四壁图案、纹饰、藻井等。在近50天的时间里,他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三窟群内,记录了数百张卡片,对相关洞窟从文字题记到艺术风格进行了科学记录和研究,最后将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洞窟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十多个,大大改变了对洞窟布局的认识,对后来敦煌石窟中西夏洞窟的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93年3月末4月初,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副所长克恰诺夫来访,双方达成了协议,决定编辑出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的黑城出土全部西夏文、汉文以及部分其他文字文献,出版物定名为《俄藏黑水城文献》,并决定于1993年内邀请中方人员6名,1994年邀请中方人员4名赴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把此项目立为重点科研项目。白滨先生和同仁一道,先后几次赴俄,把大部分极有价值的俄藏西夏文献精品拍摄回国。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介绍,白滨先生在西夏历史、文献、法律文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西夏历史研究的代表作《元昊传》《党项史研究》《中华文明史·辽夏金元卷》《白滨民族史论文集》等,是治西夏史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之作。与史金波、黄振华先生合作的《文海研究》、与史金波、聂鸿音先生合作的《西夏天盛律令》等,更是研究西夏学的入门之作。他的《寻找被遗忘的王朝》是1964年调查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1976年赴黑水城及西北六省考察的随笔,文笔细腻生动,对人们认识西夏文献的发掘和研究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