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鲜花环绕,哀乐低回,世纪老人刘桂英终于走完102年人生路,于2021年的初冬在合肥安详告别。79年前,刘桂英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名女兵,在惨绝人寰的野人山大撤退中活着走了出来。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不仅是中国远征军艰苦卓绝的真实写照,更印刻在这位伟大女性苦难又坚强的一生中。
2021年11月18日,亲朋好友送别刘桂英老人
儿女回忆母亲:恩重如山
2021年11月18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合肥市殡仪馆参加了刘桂英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告别现场的挽联概括了老人的一生:“热血报国抗日远征英雄事迹永垂青史,终生学习追求真理重德行善恩泽后代”。
挽联中间,照片中的刘桂英老人面目慈祥,那些苦难的岁月仿佛不曾出现在她身上。“她是一位非常坚强的人,她的毅力让人钦佩。”在家人眼中,刘桂英老人是一位爱国军人,身上有着军人特有的坚毅素养,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不仅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生活中更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老人的女婿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虽然参加远征军是老人多年来不愿意主动碰触的记忆,每每提及还会落泪,但只要提起,老人总是会说“这是一份责任”。
随着年岁增大,家人们很少主动提及往事,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也比较平静。家人介绍说,老人来到合肥后,一直与女儿一起生活。晚年身体状况一直不错,思维也很清晰,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还有兴致背诵唐诗,“平时老人还喜欢写写毛笔字。”
最近两年,老人的眼睛大不如前。“但她对家人还是非常关心,全家几十口子,有什么事她都会问一问。”家人说,就在前不久,老人觉得有些不舒服,“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
在告别现场,刘桂英的子女将“恩重如山”四个字献给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们后辈的恩情,我们会永远铭记。”
2013年,刘桂英和湖南老乡、同部队的幸存抗战老兵视频会面。倪雪供图
曾手捧家乡水激动落泪
告别仪式当天,合肥关爱老兵志愿者们也来为刘桂英老人送行。“2008年,我还是一名大学生时,第一次走访的老兵就是刘桂英奶奶。”志愿者倪雪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倪雪回忆,第一次走访老兵,需要向老兵详细了解曾经的战斗经历。“当我听刘桂英奶奶说完参加远征军的故事,深深被震撼,感动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之后每年,倪雪都会和其他志愿者探望刘桂英奶奶。
“刘桂英奶奶给我的印象非常坚强、善良、慈祥。”倪雪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老人身体一直不错,精神状态也很好。每次走访,志愿者都会带一些慰问金,但每次刘桂英老人都不愿意要,“她说自己有政府补贴,这个钱应该送给生活更困难的老兵。”
每次探望,志愿者们都会陪老人聊天,“我们后来很少主动提及当年,但老人知道我们还走访过其他老兵,她会比较关注和她同一时期的老兵的情况。”
2013年,志愿者们为刘桂英老人联系到了一位同一个部队的老兵,也是老人的湖南老乡。当年,湖南的媒体和志愿者带着家乡的土特产来合肥看望刘桂英老人,还安排老人通过电脑与湖南老兵视频见面。
“刘桂英奶奶离开湖南家乡很多年了,这次会面让她非常高兴。”倪雪说,当时湖南志愿者带来了花生、腊肉等湖南土特产,还特别用塑料瓶装了一瓶家乡的水带来,刘桂英老人手捧着家乡的水,激动地哭了。
“也是看到这一幕,我们更坚定了一定要找到更多老兵的信念,让他们晚年能得到更多关怀。”倪雪说。
刘桂英老人手捧湖南志愿者带来的家乡水激动不已。倪雪供图
一生坎坷与命运抗争
2021年11月16日,刘桂英老人在合肥离世,享年102岁。
时钟拨回一个世纪前。刘桂英于192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16岁的刘桂英和几名热血青年一起报名参军,她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新22师野战医院,成为一名战地卫生员。1942年3月,刘桂英跟随10万名远征军奔赴缅甸和盟军携手抗日。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使日军受到沉重的打击。后因英美盟军配合不力等原因,远征军被迫撤退,进入中、缅、印三国接壤处的胡康河谷野人山,开始了他们的“死亡之旅”。
经历了极端恶劣的环境和重重困难,刘桂英凭借顽强的意志,成为活着走出这片原始森林的3000多名战士当中唯一的一位女战士。
她是中国远征军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与坎坷命运抗争的一位坚强女性。1945年,刘桂英带着孩子回到丈夫的家乡安徽后,不仅经历了生活的困苦,甚至还被当成特务劳动改造,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被平反。
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刘桂英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5年,刘桂英又获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荣誉奖章”。
在刘桂英的家里,一张报道她“走出野人山”经历的老报纸被装进相框,挂在了墙上。报纸上的空白处,刘桂英用正楷写下了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珍藏的报纸上,刘桂英写下《石灰吟》。倪雪供图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王翠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