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在西安去世。4月25日上午,为纪念陈忠实先生对文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回顾出版社几代编辑与作家深厚的友谊,人民文学出版、首都图书馆等单位共同举办“到《白鹿原》中找我去”——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五周年”座谈。《白鹿原》原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何启治,《当代》杂志原副主编洪清波,《当代》杂志原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常振家等众多与《白鹿原》有渊源的嘉宾出席本次活动,共同回顾了陈忠实先生与人文社和《当代》杂志的深久交往、创作历程与《白鹿原》的文学史影响,从创作、出版和编辑多个维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更丰富立体的陈忠实。
忆往昔:作家与出版社的情义延续了几代人
陈忠实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白鹿原》集家族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人物形象永远留存于文学史。自《当代》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发表,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后,获得了读书界、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并于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茅盾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成为一座记录时代发展的文学高峰。
活动现场,人文社的编辑们回忆起陈忠实先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的深厚的友情。从陈忠实的老朋友、《当代》原主编何启治,到亲自到西安取《白鹿原》手稿的洪清波,到后来的年轻人,作家与出版社的情义延续了几代人。
陈先生他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发表在《当代》上,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初夏》,发表于1984年的《当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发表于1992年第六期和1993年第一期的《当代》。1999年陈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在<当代>,完成了一个过程》,对《当代》给予了情深意切的认可,“《初夏》的反复修改和《白鹿原》的顺利出版,正好构成一个合理的过程……《当代》在我从事写作的阶段性探索中成就了我。”
会上,人文社编辑们感念,多年来,陈忠实毫无保留地感念着推动他的创作、读懂他的内心的人文社的编辑们。2012年,陈忠实先生在人文社出资、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两年一选,奖励社内从事当代文学工作的编辑,这是国内首个由个人出资设立的编辑奖。白鹿文学编辑奖至今评选两届,分别是2013年和2015年,奖励在当代文学出版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编辑。这个奖的设立,显示了陈先生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信任,和为推动当代文学发展、奖掖文学后辈的质朴真心。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先生在西安去世,为表达杂志对作家的敬重与哀思,《当代》杂志第一时间向文坛内外的诸位作家、编辑约稿,于当年第四期上刊登“纪念陈忠实专辑”,成为陈先生去世后文坛第一本纪念专辑。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又扩大作者范围,约请更多与陈先生有过交往的作家撰写文章,结集出版了《陈忠实纪念文集》。
至今陈先生已经故去五年。他曾留下一句话:“到《白鹿原》中找我去”。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读者对于《白鹿原》的阅读和理解仍在持续,其影响力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相反却呈与时俱增之势。
据悉,陈忠实先生多年好友、著名作家陈彦因时间冲突不能参加本次活动,特地发来写于五年前陈忠实先生去世时、一直未曾发表的纪念文章《不息的精神火炬》,深情道出两人的交往情谊,写活了朴实真诚磊落善良的陈忠实先生,写出了一位让世人“心甘情愿去仰望的人”。此文将首发于《当代》杂志2021年第3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贺梦禹
[ 北京头条客户端 ]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