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7日,是我国著名乡村教育家、中国早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72老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王拱璧先生逝世45周年纪念日。3月25日上午,其家乡所在地的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中学郑重举办王拱璧先生逝世45周年纪念活动,深切缅怀和弘扬这位乡村教育的先驱者爱国、实干、创新、奉献的精神。
王拱璧先生(1886-1976)生于河南省陈州府西华县孝武营村(现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青年村),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他不但是中国现代乡村教育的开拓者,而且是乡村自治的先行者。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1920年他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归国后,就开始在家乡进行新村建设实践,并创办“青年公学”(1942年更名为“青年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王拱璧将青年中学全部校产捐给国家。青年中学也成为我国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农村中学之一
王拱璧任《河南民报》总编、省教育厅编审期间,接触了共产党员,受到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理论的影响,从此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活动,将共产党人一次次地安排到青年公学工作,掩护和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和红色教育家。
为弘扬王拱璧先生的爱国实干、创新奉献精神,1986年,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集资,在青年中学校园修建尊师亭。2019年王拱璧纪念馆正式落成,次年完成纪念馆布展。王拱璧纪念馆现为召陵区教师教学实践和干部学习基地。
当天的纪念活动中,青年中学学生代表向王拱璧纪念碑敬献花圈,全体参会人员对王拱璧纪念碑行祭拜礼。出席会议的各界人士代表纷纷表示,继承王拱璧先生遗志,让鲜艳的拱璧精神旗帜在教育征途上永远飘扬,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崔振启 李保产)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